1. 課程架構與定價策略

我採用三層產品架構,從市場教育到深度學習,滿足不同階段用戶的需求:

  • 免費講座:NT$ 0(1小時線上講座),用於市場教育與認知對齊,建立信任與興趣
  • 入門課程:NT$ 1,299(3小時),強調性價比和易入門,吸引大量潛在用戶
  • 進階課程:NT$ 3,680(4小時),強調技術深度和商業價值,服務專業用戶

2. 免費講座:市場教育與數據分析

免費講座是我市場教育的重要工具,主要用於:

  • 認知對齊:透過跨領域實際案例,讓潛在學員了解 AI 寫程式的真實應用場景
  • 破除迷思:澄清「AI 不能做好看介面」、「無法做 SEO」等常見誤解
  • 建立信任:展示專業能力和教學品質,建立學員對課程的信心
  • 引流轉換:透過案例展示和迷思破除,引導學員進入付費課程

免費講座表現數據如下:

註:表格中沒有特別標記轉換數據,是因為轉換率普遍較差,最多一次轉換 2 人,但通常是 0 人或 1 人。

3. 宣傳渠道:從個體到團體的演進

3.1 個體聯盟行銷的困境

我建立了學員聯盟行銷機制,邀請完成課程並做出實際成果的學員參與推廣:

  • 參與條件:完成課程並成功做出實際作品
  • 分潤比例:20%
  • 實際成效:透過聯盟行銷售出 16 人

3.2 團體合作模式的探索

由於個體聯盟行銷效果有限,我開始思考以「單位」為主的合作模式,目前有以下幾種形式:

企業內訓與私人包班

  • 合作模式:直接與企業或團體合作,提供標準課程
  • 實際成效:已成功舉辦兩堂私人包班課程

活動單位合作

  • 合作模式:與活動主辦單位合作,以領取講師費方式進行
  • 實際經驗:已配合過一次,主辦單位負責報名、場地預約、金流
  • 優勢:專注於教學,無需處理行政事務

團揪分潤模式 (規劃中)

  • 合作概念:類似個體戶分潤,但以團體為單位
  • 運作方式:約定一次辦理固定人數(如 20 人),扣除場地與車馬費後與團主拆賬
  • 本質差異:與活動單位合作本質相同,但拆賬方式不同
團體合作模式本質上都是「單位對單位」的合作,差異主要在於責任分工和拆賬方式。這種模式比個體聯盟行銷更有效率,因為有明確的組織架構和責任歸屬。

4. 社群經營與品牌建設

4.1 多元社群渠道

我建立了多元化的宣傳渠道,透過不同平台觸及目標受眾:

  • 官網:日流量 20 人次/日
  • 電子報:354 人訂閱
  • LINE 社群:171 人 - 即時互動和快速回應,適合日常交流
  • 學員 Discord 社群:70 人 - 深度學習討論和技術支援,黏著度較高

4.2 電子報數據分析

近期電子報表現數據如下:

4.3 實體講座 (規劃中)

我規劃舉辦 AI 實體講座,邀請優秀學員和業內人士分享經驗與洞察:

  • 學員作品展示:讓完成課程並做出優秀作品的學員分享經驗
  • 業界專家分享:邀請圈子中的專業人士分享 AI 應用洞察
  • 增加觸及:雖然講座本身不賺錢,但用戶會來到我的官網,增加觸及

實體講座主要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,雖然不直接賺錢,但能增加官網流量和品牌曝光度。